首页

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数据>正文

央企的无奈:假央企何以屡禁不止? 环球观察

2023-07-01 05:21:31    来源:证券时报网

假央企为何屡禁不止?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央企负责维权的工作人员和律师。


(资料图片)

国家电投内部工作人员表示,骗子造假注册公司很容易,“我们撤销起来需要时间,因为他们并不承认造假,工商部门需要去核实,在这个阶段,这家假冒企业还可以四处活动,给他们招摇撞骗提供了时间。”

而那些被打击的假央企并不会注销,大多会摇身一变,换一个新身份,比如换到其他央企名下,继续活动。“一家企业的打击有限,他们变更注册的速度,比我们打击的速度还快,我们需要政府统一行动。”记者也留意到不少造假央企并没有注销,他们还可以继续活动。

比如记者走访的中广通相关公司,去年9月份,有6家被国资委盖章为假央企,但仍继续存续,中广通新能源未被盖章为假央企,但和该6家公司非常相似,注册地相同,股权链条一样,后来通过股东更改,换成新的央企身份。如今在国家电投打击下,又能快速切换股东信息。

记者留意到,国家电投今年就3次发布打击假央企公告。第一次是今年1月, 国家电投有子公司为国家电投集团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市场上出现了一家“深圳能投智慧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是通过伪造公章及营业执照的方式注册成立为智慧能投子公司,并对外开展诈骗行为。今年4月份, 国家电投称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相关材料等方式,将国恒基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自云智慧城市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丝路国华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为国家电投子公司。6月29日则为第三次。

这说明有不少不法分子盯上央企,想借助央企身份谋利。国家电投内部工作人员表示,据公安部门反馈,假冒央企可以收挂靠费,也可以开展业务盈利。

以中广通云南为例,很短时间投资多家公司,四处开展活动,其官方公众号显示,涉及水产养殖、百万亩光伏基地等项目。

自己开公司出力,股权办到别人名下,这明显不合常理,是否有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国家电投内部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公司不会有资产,只是空壳公司,公司在运营中也不会盈利,即使盈利也不会向股东分配。央企也不会留意这些公司,不会将这些股权占为己有,相反对央企来说只有麻烦,因为这些公司借着央企名义开展活动,很容易损害央企名誉,给央企带来风险。“这些企业也变聪明了,招投标上都不写央企身份,很难明确是否诈骗,私下协商合作又可能用央企身份。”

以前不少伪央企是采用注册相似名字的方式,让外界以为和央企有关,不过现在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直接采用了提供虚假工商登记的方式。

华商律师事务所李库库律师表示,“类似这种情况属于引人误解,属于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的范畴,被侵权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如果有严重伪造相关文件等行为,则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

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许峰律师认为,提供虚假资料注册可能延伸很多法律责任,比如合同诈骗。“不过有些央企比较重视,采取很多措施,有的发个声明结束了”。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外汇前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外汇前线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外汇前线的书面许可, 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河南企业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 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外汇前线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 必需取得外汇前线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外汇前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外汇前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 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相关内容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内容推荐

  Copyright @ 2001-2020 www.whq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外汇前线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